图库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图游永州:钢笔下的双牌古建筑群

更新时间:2017-07-02 信息来源:文化永州


近年来,双牌先后有理家坪乡的坦田村、五里牌镇的塘基上和江村镇的访尧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建筑群也成为双牌一道独特的风景。

俯瞰这些古建筑群,这里居住着沧桑的记忆,消逝着关于家族和村庄的故事,我们用瘦弱的文字,修缮我们的思绪,温暖或者啼唱。

那些斑驳的墙体、光滑的青石板、残缺的古井都引导我们思乡的方向。每一次行走在古建筑群里,都完成一次修行,乡愁在暗渡岁月的潮汐。当这种古建筑传承的印记消失之后,我们的后代是否还会对乡村有依归感,是否还会记得住乡愁?

古建筑文化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古建筑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建筑的文化大门。

访尧古村落

访尧村古建筑群位于江村镇访尧村。具有规模宏大、布局有律、外观典雅、功能齐全、装饰华丽精美、充溢文化韵味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建设者的无穷智慧、精湛技艺和艺术匠心,也深刻反映了访尧古村源远流长的儒家道德思想,充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素有“小南京”之称。

访尧古村前临潇水,后倚高山,坐落于一个山间小盆地之中,古时尧帝南巡曾从此经过,后来舜和象都曾到此寻访尧帝的足迹,所以又叫访尧村。访尧所在地域原归道县(古道州)管辖,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双牌县时划入双牌县。经数百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有1000余人的村落。村前有当地民间纪念象的祠庙--象王庙,后被唐代道州刺史薛伯高所毁,当时永州司马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毁庳亭记”的文章记述此事,后当地百姓又重建此庙。1958年建双牌水库,访尧村村前田地及有庳庙均被水库所淹。退水时,庙址上遍布残砖碎瓦,还随处可见方格纹、叶脉纹陶片,可见庳庙的年代久远。

访尧村古建筑群2012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坦田岁圆楼

岁圆楼位于理家坪乡坦田村。占地2696平方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坐西朝东,东西长,南北短。一道围墙将“一门庄、二门庄、三门庄”连成一体,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通道连接“福清馆”、落娇坪、夹杆石、榨油房等建筑。古建筑群由岁圆楼、福清馆(迎宾楼)、水塘、榨子等一系列传统村落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岁圆楼面阔三栋,由“二润庄”、“六如第”、“四玉腾飞”组成,共3排9座66间,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道光16年(1836年)由坦田商人何贤寿所建,历时四载建成。

“二润庄”、“六如第”、“四玉腾飞”其构建设计,规模基本相同。门前全部用大青石铺地,大门四周分别用大青石组成,雕刻有龙、狮、天地神像,门两边分别刻有对联,“马山萃秀、坦水流祥”。“廉泉让水、义路礼门”。三栋建筑设计由前、中、后三进厅和南北两边厢房组成。进门设有照壁,每厅中央是正方形的天井,天井四周设走廊,并配有鱼池、花墩等物,均是大青石制成。两边厢房门窗、屏风都刻有各种花鸟虫鱼,寓言典故,其雕刻精细,堪称上乘之作。前厅与后厅连接处,分别雕刻龙、狮等物。对接处巧妙安排,承上启下,别具一格,整个屋内随处可见雕龙画凤,形象栩栩如生,煞是气派。每厅正中悬挂牌匾,其中“二润庄”前厅悬挂翰林院编修国史大人为何贤寿老母七十大寿所赐“清晖永蔭”四个大字,正厅中间内设祭坛,供奉何氏列祖列宗之灵位画像。天井内栽有各种奇花异草,庄与庄之间修有通道,通道内部全部都用青石铺就,并建有遮雨廊。

“四玉腾飞”、“六如弟”两侧分别建有书房,私塾供族中子弟攻读之用。整个建筑构造巧妙,四周绿树掩映、花木葱茏,门前一条清溪绕屋而过,风光秀丽。

2010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干桥古村落

据族谱载,西干桥村祖先系坦田村二十郎后裔,先祖来此立宅建村后,命名为“西岗桥”。因村落西北,即坦水河上游有一小溪,溪上建造了一座木板桥。桥长30米,共四板,每板长4米,两板之间立有一石墩,共7墩,每墩高2米。石墩的“石”(shí)与西方的“西”(xī)韵母谐音;“岗”系高起的土坡,木桥飞架在小溪两岸的土坡上,遂名为“西岗桥”。旧时,坦田、西岗桥、西介洞原为一个村。后析为三个行政村。

西干桥古村建筑群多为宋明建筑,它的历史足迹久远,后又历经明、清朝代的修葺与不断拓展,延绵而代以承传光大,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位于理家坪乡理家坪村,自明末从道县石下渡迁来此地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始建于明朝,现保存有明末和清代初、中、晚期的各类建筑。其主要建筑由嘉庆年间吴景云所建,共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

整体建筑分前院“拔萃轩”与“律萼齐辉”和后院(祖宅)三部分。“拔萃轩”与“律萼齐辉”相连,分左右而建,构成一体。中有大厅3座,12个房间。大厅左右两侧均有一条1.8米左右整齐的青石板路小巷,大厅左侧为“律萼齐辉”,有4个大厅,16个房间,其建筑设计与中间大厅一致,厅堂前后均有厢房和天井。过道、天井处由青石板铺设。大厅后面8间仓库。

“拔萃轩”后面(即后院)为祖宅,由吴景云(府台)祖辈修建,比“拔萃轩”早建40年左右,共4栋、32间;每栋依“风水”规划建设,排列有序;青石铺路,错落有致;与“拔萃轩”形成前后两院布局。所有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瓦作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大门由石柱砌成,两侧石狮坐立,木窗雕刻精美。前院左侧古树参天、林荫蔽日;右侧“八角亭”立,轮奂增光。前院正面有人造“月亮潭”,水深至腰、清澈见底,潭之四周翠竹石栏环抱;整个院内竹苞松茂、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富有诗情画意!围墙院外田陌纵横、坦水河平行“拔萃轩”左侧大门从板桥下流过,其流水潺潺。

吴家大院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婆婆殿

塔山婆婆殿位于单江村下游8里处的仙鹤岭。相传原本无此山,后来观音菩萨让一只雌仙鹅下凡来,本是要它弘扬佛门、培育凡间仙茶,谁知竟又悄悄地追来了一只公鹅,它们在这里你恩我爱自由自在幸福甜蜜,把菩萨交办她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观音见多次警告无效,就将这只雌仙鹅变成这座大山,以一条流水为界,又在其下身处设一道屏障,于是有了后来的仙女叶妙善。叶妙善在单江流域除瘟疫、治恶龙,有了塔山庵,又名古林庵,她隐去本像来庵里做了“掌门婆婆”,后来培育出了“塔山婆婆仙茶”,到宋代弃了塔山庵,在这座仙鹅岭山腰建起了塔山婆婆殿,并让尹道源做了掌门。再后来观音菩萨让尹道源知道了叶妙善的事情,这样才有了《三仙女凡界经历记》、塔山婆婆茶的出名及流传。塔山婆婆殿到明朝遭到了一次火焚,1951年被捣毁。如今的寺庙在原塔山婆婆殿遗址上,建于2008年,名“塔山禅茶寺”。

永山庙古迹

永山庙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于万历七年(1579年),系当地张姓人为祭祀始祖西汉开国功臣张耳所建。该庙背依永山左傍永水,《中国文物地图集》上有载。永山层峰耸翠,直逼蓝天,成为永山庙的天然屏障,永水常年流碧,绕过庙前注入潇水,给永山庙增添了无限的灵气。庙前为广阔肥沃的承平大洞,洞的边缘是逶迤起伏的阳明山山系,环境优雅开阔,令人清心怡神,永山庙具有名胜的意境,又兼文物古迹古朴清幽的氛围。

永山庙分上下两殿,建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上,由石阶、牌坊式前墙、下殿堂、天井、檐廊、上殿槅扇门及上殿殿堂等组成。下殿后部为天井,天井两侧为檐廊,过天井上台阶进入上殿,上殿地势比下殿高0.9米。上殿正脊上压泥塑漫草,脊两端饰吻兽熬鱼,鱼尾上翘,生动逼真。上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高7.5米,有木柱16根,其中金柱4根,梁架结构与下殿相同,但多一层屋檐。

雷石古镇良仙寺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新建上殿戏台碑》记载“良仙寺者,历年环若招提,日就颓欹,乡之人士,慨然新之……又以其馀赀,背江其台,扩其垣。虽非金窟藻饰,行见云花溜润矣”。

良仙寺戏台位于泷泊镇良村,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良仙寺并戏台为砖木结构,良仙寺四柱三厢上下两座,高1.6丈,毓青瓦,飞檐翘角,龙飞凤舞,占地面积500㎡,神台供良神仙、关云长等神像,中间一块大场坪,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戏台占地面积约81平方米,高约10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四角有鳌鱼倒置为饰,脊顶中有三层宝葫芦,内顶全是木板装置,天花设有六角形彩绘藻井。戏台前檐下雕刻各种花鸟虫鱼,形象生动,颜色鲜艳,雕刻十分精美。前台七米见方,后面及左右两房,建有后台,高约七米,宽二点五米,进深三米。由前台两侧马门直入,专供演员化妆休息。原有良仙古寺已毁,现存清代石刻3通,记载寺院戏台修建经过及捐资人姓名。

塘基上古民居

塘基上古民居群位于五里牌镇塘基上村新屋里,整个村落坐东南朝西北,依山而建,由60余座明清古民居构成。古民居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盖青瓦,多为硬山顶,每座屋与屋之间巷道都由青石铺就,建有封火墙,封火墙飞檐翘角,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古村落由一条大门进入,大门前一个大操坪,全部铺青石板,大门两侧各有石鼓一个,上面雕刻花鸟图案,大门木柱下都有鼓形石柱础,雕刻各种花卉图案,梁下、檐下雕刻精美花纹,大门两侧是高大的围墙,墙上都留有枪眼和小窗孔,用于防盗、防匪、打仗所用。封火墙翅角造型独特,高大雄伟,甚为壮观。整个建筑纵横交错,走进院内,如进迷宫,院后古木苍天,鸟语花香,民风淳朴和谐。

整个村落背依古木苍天的大山,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前面是田洞。村落内古民居鳞次栉比,彼此相连。民居内镶嵌石雕木雕,工艺有阴刻、阳刻、浮雕、浅雕、镂空雕等,雕刻精美,部分民居内存有古木家具、床等珍贵古家具,整个古村落风貌保存基本完好。

2013年12月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茶林邓家大院

邓家大院位于茶林乡政府所在地大河江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邓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以清代建筑为主,由22栋古民居房屋、一座古墓及一处庙宇(戏台)组成,建筑布局较散,除两处由4、5栋房屋组成的局部建筑较集中外,其余的零零散散分布全村。(古墓及大部分古民居屋保存较好,古庙、戏台相对破败)。

邓家大院古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其以光绪年间建筑居多,建筑规模、设计基本相同,属三进堂式,砖木结构。外砌青砖白灰墙,墙面高大,具有很好的防火及避风遮雨功能,墙角飞翘,高高挑出,极赋气势。内部为纯木结构,每栋房屋内部居室小的有八、九间,多的有十多间;都设有天井,三级石阶,堂前有照壁,中间堂屋设有小神龛,左右为居室,房屋内外全部用青石铺地;每栋房屋门口由大青石做门礅,门礅上雕有石龙、石狮、天地神像。屋内屏风、门窗上均雕有各种花鸟鱼虫,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每栋房屋之间紧紧相连,雕刻精美,巧妙连接,形成整体。有的房屋院内砌有石井,石井至今流淌,从未枯竭;有的房屋外面还建有停桥坪,拴马桩,鱼塘等。

阳明山万寿寺

万寿寺,原名“阳明山寺”。始建于宋,重修于明,原名阳明山庵子。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3年)郑秀峰禅师在阳和山坐化成“金刚不坏身”的肉身菩萨,时明藩南渭王飞报朝廷,嘉靖皇帝“遂崇其号曰'七祖',赠额曰'临济正派',”将阳明山庵子改名万寿寺,又赐寺联“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再划四至山界为国山永奉香火。明、清的《宁远县志》记载“阳明山,名山也……绝顶秀峰,祖师道场在焉”。数百年来香火鼎盛,久经不衰,至今依然如故。

其旧时规模庞大,佛殿屋宇众多,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由南向北,从月台拾级而上,依次有山门、下殿、中殿、祖师殿、父母殿、观音阁及僧房、香客膳食厅、宿舍及杂屋,均属砖木结构,上盖小青瓦。祖师殿为其核心建筑,殿内除供七祖肉身外,还供有众多佛像。寺内原有54块金匾,二十多副木雕石刻楹联以及数以百计的碑刻。现仅存明代的“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石刻门联和清朝道光、嘉庆年间的两通石碑,可谓劫后余生者。它们是名山古寺历史的见证物,又具有记载史实的作用,堪称重要的历史遗存,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