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永州作家]易禹琳:五百年时光雕刻一朵莲

更新时间:2016-08-23 信息来源:


暮春,去找一朵莲花。

她来历不凡,史书家谱里都有记载,是爱莲的理学鼻祖周敦颐遗落的一朵(其次子周焘一脉分支);她野气十足,长在柳宗元亲历的永州之野,零陵区富桥镇产异蛇的地方;她仙气弥漫,传说此处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家乡,撤乡并镇前叫何仙观乡,有个香火很旺的何仙道观。

一路寻去,贤水碧水盈盈,倒映着绿意深浓的青山、农田和村舍,活泼地向前奔流,在红尘里打过滚的心刹那安静舒畅了。原来潇水的支流贤水又叫女人河,一条温柔灵动的河流。

集野气、仙气、灵气于一身,那朵莲,叫周家大院。


亭亭玉立

梦里乡村的慢生活


莲生于水。进水北注,贤水东来,两条河在涧岩头村口相会,如两条有力的臂膀托起周家大院又往南逶迤而去。阡陌纵横的良田编织成一张滚动着水珠的荷叶,500年周家大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如亭亭玉立在水面上的一朵莲花。

再望四周。大院南依锯齿岭,峰峦起伏如一把巨大的锯齿朝向苍天,东靠凤鸟岭和鹰嘴岭,形如两只大鸟朝着太阳扇动翅膀。西凭青石岭,危壁千仞,悬崖万张,裸露的青石似瀑布倾泻而下。一点没错,“左边青石挂榜,右边丹凤朝阳,门前二龙相会,屋后锯齿朝天”。如果把三面青山比做一朵莲的花瓣,周家大院就是那娇嫩的花蕊。

但周家大院的人无数次在夜晚仰望过头顶的星空,又在四围的山上仔仔细细地俯瞰过自己的居所,得出一个结论:周家大院的布局就如天上的北斗星。

是天上遗落人间的星星?是自然和人工雕刻的一朵莲?对风尘仆仆的闯入者来说,这更像是时光停驻的梦里乡村、世外桃源。时尚的说法,这里一切都是原生态、慢生活。

春暖花开过,水草茂盛,毛茸茸的小鸭子在水洼里试水,鸡妈妈带着小鸡在草里觅食。夕阳下,水田反射着金色的光,一格一格在晚风下奏着快活的旋律,农人背起犁耙上岸,农妇插下手里最后一把秧苗。

暮色四合,炊烟一缕一缕地从黑瓦上升起。燕子做完一天最后的低飞表演,叽叽喳喳地归巢了。劳作了一天,男人们搬条板凳在院子里打闲讲,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还在追着狗跑。

不知何时,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它窥探着这古老宅院里热闹的生活,青蛙此起彼伏地鼓噪着,大声说出它们的嫉妒。酒一杯一杯地喝得有点晕,让人想马上踩着月光到田埂上去吹吹风,听听女人河的絮语和田里禾苗崭劲往上长的声音。

谁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过去了?这里的乡村生活不还像数百年前那般恬淡安逸吗?


中通外直

明清古院落的开放姿态


燕子,到处是燕子!藻井上,横梁上,天花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燕子窝。走进周家大院,你的眼睛就不好使了,头就会仰得发晕。因为那些精灵似的小燕子牵着你的视线。它们有的从窝里探头探脑,有的箭一样从门里飞过稻田;刚停在电线上梳理羽毛,哗的一下又四散了。突然一片叽叽喳喳响起,几百只燕子群聚开会,似乎正在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厅堂的条凳上坐下来,耳边是燕国的背景音乐,眼前是燕子翻飞的身影。如果不是门外的水田和马头墙提醒,真以为到了燕子的世界。

为什么周家大院会成为燕子的天堂?你瞧,大门敞对水田,天井连着天空,走廊、券门、巷道、窗户四通八达。这完全是一个燕子来去自由的开放世界,在这里,燕子是主人,古村人只是连它的粪便和喧闹一并爱上的铁杆粉丝。

重新打量周家大院。它不像湘北的张谷英村,屋挨屋连成一片。它有着占地近100亩,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庞大规模,却分成了六大完整的院落。它不是山西的乔家大院,高墙深锁豪门霸气,它敞开怀抱,平易温和地对每一个人微笑。那爬满青苔的围墙,只是为古村镶上美丽画框。

莫不是哪个设计师预先规划过?这个从明世宗嘉靖年间始建,到清光绪三十年,历时400年,20多代人才完工的大院,诗意地排列成天上的北斗形状,和谐地伸展着,庇护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近500年过去,现仍有260多户900余人住在大院里。

如果没人指点,你从村口进来,最先看到的是北斗星的“勺”——子岩府。90岁的周大忠老人坐在光可鉴人的雕花石门墩上,平静地看着你,好像等了你近百年。如果你想了解周家大院500年建筑从小到大,从简朴到华丽的发展轨迹,还得绕过子岩府和一大片水田。

这是周家大院的创始人、周敦颐次子周焘的第十六世孙周佐建起来的老院子。别看院子小,469平方米,20来间屋子,但奠定了周家大院中轴对称,厅堂为公共场所,两侧横屋一字排开,有券门、廊道与正屋相通,向中呼应的基本格局。老院子和“尚书府第”红门楼、黑门楼(大门一红一黑)都是明代建筑。但后两座宅院大量使用龙凤雕花,有了拴马石和后花园,显示官邸富贵豪华的气派。到了清代的新院子、子岩府和四大家院,不仅面积由明代的几百几千平方米扩张到上万平方米,马头墙更呈三级跳马翼角飞翘,气势飞扬,雕花也更绮丽繁复。但六大院落全部就地取材,处处可见贤水河里鹅卵石砌的墙,周围山上竹木做的梁。

但无论如何变化,那中轴对称均衡的格局没变。那136个天井,与天地共晨昏,与四时共呼吸的开放姿态没变。那些条屏、券门、廊门打开联通外界,关闭又自成一体的多元形态没变。就像周家大院人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态度永远不会变。


香远益清

家族绵延的“四字真经”


这一朵莲花真与道县楼田村周敦颐有关?有族谱为证。周敦颐做花中莲花,人中君子的价值观也在周家大院处处彰显着。

走进子岩府,门楼两侧就有一副十分醒目的楹联:翰林门第,濂溪家风。明白无误,这里沿袭着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家风。而周敦颐最爱的莲花更是一朵朵怒放在周家大院的斗拱挑檐和柱础上。再进去,神龛两旁的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500年来,周家大院人就是以“忠孝”为精神指针,以“耕读”为行动指南来实践的。他们的十六条家规其实就是对这四个字的详细注解。

“忠”,有子岩府的主人周崇傅的故事为代表。周崇傅,字子岩,正是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他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官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衔,殚精竭虑,死在任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积蓄。那么偌大一座子岩府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原来在其子扶灵柩返乡途中,许多人感恩周崇傅的爱国和廉洁,纷纷送上丧礼。儿孙遂把盈余建子岩府,作为父亲厚德为人的载体,代代相传。而“孝”,六大院落老人居中,子孙相拥的建筑格局和院子里处处安坐的长寿老人就是最好的注脚。“耕”,走近周家大院,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躬耕劳作的身影,他们虔诚地侍奉着土地,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

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间孝悌为先。这是我们在周家大院里看到的另一副对联。翻开他们的族谱,家规里也赫然有一条:立斋塾。子孙虽贫,当习诗书。我们看得见的,在新院子里还保留有小小的私塾,四大家院里则变成了一座具有现代乡村学校意义的民办学堂,不仅有教室,有师生宿舍,还有40平方米的操坪。紧靠学堂竟然有一座绣楼,给读书的女孩子住的。

而我们看不见的,记在史书上了的,有书痴 周惠世,有当了博罗书院山长的周迁安,有当过 州书院山长的周崇傅、有当了尚书退隐后开书铺的周希圣、有当过山东主考官的文豪周圭……他们都像周敦颐一样,渴望把儒家的理学及莲花的精神撒播四方,做一朵香远益清,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的莲花。

感谢上苍,穿透500年的时光之水,仍有周家大院这样一朵莲花在湘南摇曳,仍有一缕荷的异香抚慰滚滚风尘中的你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