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驴友永州:千年风水地遇见上甘棠

更新时间:2016-09-15 信息来源:

如果不是从广西湖南走这条偏僻小路,也许今生不曾和上甘棠相会。
由于湖南永州广西桂林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最终还是决定从桂林阳朔出发去永州江华,由此,遇见上甘棠。
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该村历史悠久,从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止在此建谢沐县治,长达700年。谢沐县以谢沐二水汇合为谢沐河而得名,这两条水实则为雌雄二水,谢水为雄水,沐水为雌水,雄雌二水汇合处,山环水抱,气场信息得天独厚,实乃一方风水宝地。周氏先祖唐朝天宝年间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达1240年。村里现有居民453户,1865人,除王姓2户、龚姓3户、何姓、田姓各1户外,其余均为周氏族人。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地理位置
上甘棠村位于湖南永州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北距永州市193公里,西南距广西阳朔80公里,桂林125公里。

交通提示
1、首选从广西桂林阳朔方向前往,阳朔恭城有发往湖南江永的班车,在夏层铺镇省道S325上甘棠村路口下车即可,搭车或步行2公里即可到达。如果自驾或包车,从阳朔出发上S305,经福利镇、沙子镇,转S201经恭城瑶族自治县,至太平乡转X160,经龙虎乡上S325进入湖南江永县境内,经粗石江镇即可到达上甘棠村路口。在此给各位推荐我数次去阳朔的包车司机小卢,就说是三角龙介绍的,一定会为各位服务好。联系方式:电话:18078392229.微信:lzj2357.QQ398731087.
 2、从长沙方向去可先到永州市再前往江永县就很方便了,或乘火车在江华县下车前往江永县。
3、从广州方向去可乘火车在江华县下车前往江永县。如果乘车或自驾可从广州出发经三水四会上G55至鹤塘枢纽转G78至广西贺州,转道(湖南道县)贺(州)高速至黄甲岭闸道下高速前往江永县即可。

住宿及其他
村里住宿条件相对一般,只有两三家家庭旅馆(离古村不远的新村还有几家,只是缺少感觉最好不住),不过倒是干净整洁。由于客人很少,就是旺季也很少有人住宿,可以随到随住,价格很便宜,标准间每张床20元。村里低物价也很便宜,一碗鸡蛋面5元,一瓶纯净水1.5元,其他基本没有花费。

主要景点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碑亭楼阁完好,200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点集中的旅游胜地。主要看点:步瀛桥、文昌阁、月陂亭、民居、上甘棠博物馆。以上均为开放式景点,不收门票。

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依山傍水,座东朝西,背倚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左右各以栖凤山、昂山为“青龙”与“白虎”,屏风聚气;前以龟山当近案,以西山当远案,视野开阔;村前的谢沐河则如同玉带,蓄势涤污,正是中国古代“风水学”里的那句话: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山、前有玉带,形成了极好的风水闭合。

村内大部分为晚清建筑,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大面积的青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缀以门庐、漏窗,上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 
远眺村落,傍水而建的民居,在飘渺的水雾间以山峦和郁郁葱葱的绿为背景,古朴的建筑上浓烈的质感和颜色显得视觉冲击很强。如果是在雨中,这一切又会不同!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走到村头,那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文昌阁便出现在眼前,它通高20.5米,净深、净宽9米,共3层。一、二层为青砖结构,第三层为木椽结构,屋顶为青山歇瓦顶,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这是一座整体呈护城墙箭型的阁塔,整体呈护城墙箭型。旁边的步瀛桥已然因为更多地被使用而显得苍老和憔悴,踏桥而上,文昌阁具现眼前,这才知道在桥上观阁的妙处,桥傍水而居,依阁而护,和谐桓古!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在旁边,是原来甘棠村“仰莲书院”的遗址, 岁月的磋跎,风雨的洗礼,书院早已不复存在。甘棠晓读这一景也就从这里移到了现在文昌阁旁的村小学,溶入到了村民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已辟为甘棠小学和村活动中心。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与外界的连接,是一座爬满藤蔓、有些残破的石拱桥。这座石拱桥叫步瀛桥,始建于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是湖南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残存之桥长27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高5米。“步瀛”一词源于唐代殿试考中进士登瀛洲之意,“瀛洲”传说是东海仙居住的地方。取名“步瀛桥”寄寓甘棠周氏子孙步过石拱桥,成就功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愿望。
步瀛桥又叫度仙桥,传说当年桥修建落成之日,正好碰上八仙云游至此。八仙们见此处风水极佳,又看见百姓们正在庆祝新桥建成,便下到凡间。走到桥上,铁拐李想看看桥修建得怎么样,便用脚使劲一跺。这一跺把桥跺塌了半边。百姓们一见新桥塌了,都愁容满面。可铁拐李却哈哈大笑起来:“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从此以后,只要桥上落下一块石头,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员。”现在,桥上一共落下了102块石头,甘棠村就正好出了102位七品以上的官员,所以这半边残桥从没人去修。 
初夏的阳光下,桥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几只鸭子在桥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然而,人走在上面,却真担心一脚踩空跟着石头掉进河水里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每每古镇的居民从桥上走过,都让人觉得这画面甚是奇妙,其实不管现代文明的脚步多么的发展,钢筋水泥甚至是碳纤维的建筑,怎能和这随岁月自然生长、结合成的相提并论?我们脚踩的是回忆,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美好

 
村舍沿谢沐河左岸呈一字排开。河边洗衣裳的妇女,任凭游客怎么拍照、吆喝,眼睛始终不抬一下,只顾一槌一槌地槌打着衣服,画面中除了人们的衣着是现代的,除此之外,一切都和几百年前一样,男耕女织,与世隔绝!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从步瀛桥过去,沿青石板路向南,便可见到一块天然石壁上“月陂亭”三个大字。这是湘中乃至百越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口,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凿开一条小径,形成了天然石亭, 几十米长的石壁上,镌有24方古代石刻,这些石刻的时代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 ‘忠孝廉节’这四字每字宽1米,高1.5米,字迹苍劲有力,镌凿工艺甚佳。据传说,岳麓书院里的‘忠孝廉节’四个字就是从上甘棠临摹而去的。仔细观察,发现崖石上方渗出的水使“忠”和“孝”各半个字长满了水苔,笔划很难分别,这一“奇观”也许正好可以说明自古“忠孝两难全”吧!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谢沐县衙门旧址就剩下一些青石墙基,静静地躺在冬日的阳光里。站在这片由青石和菜地组成的废墟上,上甘棠村的全貌一览无余。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在第五门坊内,有一条名字很有意思的巷道——挤女巷。这条巷道长不过30米、宽不过一米。过去,青年男女在这里相遇,如果互相有点意思,男方就会挤一下女方,只要女方不表示强烈反抗,男方就会请人提着礼品去女方家说媒……。遗憾的是,如今,挤女巷安静得出奇,除了三三两两的游人穿过,很难看到当当年的景象

上甘棠村


被雨水洗刷过的石块光滑亮堂,这恰恰和常年被雨水腐蚀过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墙缝里钻出的植物翠绿的可以滴出水,和已矗立在这土地之上的建筑对比,这一古一新,一鲜活一沉睡,让人觉得自己仿若行走在时空交错的小径,而时而传来的叫卖声又把我拉回这每秒的画面“甜酒!小钵子甜酒!”(甜酒,等同于北方和别的地方的酒酿,或者醪糟)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历经了宋、明、清等朝代的千年古镇,岁月不仅留在了斑驳的砖瓦表面,人类赋予建筑美的智慧更显桓古,深受宋代艺术中花鸟图绘的影响,建筑中也加入了花朵等的装饰,并且简介朴实,不甚复杂! 

 

穿过迂回的巷道,我们踏上了古村的主街道。眼前是古村的商业街:高高的柜台,沧桑的木门。如果此时朋友们能着一袭长衫,手执一柄折扇,在哪家店铺里叫小二温一壶好酒,定能体味牡牧的诗句“山廓酒肆遗风在”的风韵。


上甘棠村

 


这村里临街的房子大多石头结构,靠外的一面是黑褐色的木板墙,大门前有鼓形门墩的是祖上曾有人当过官,寻常百姓家只有方形门墩,圆形的表示家境殷实,方形的自然就是一般人家了。中国有句成语:“门当户对”。在湘南一带,通常“门当户对”为圆形造型的则是官宦之家,“门当户对”为方形的,则为百姓人家。古村的第四个门楼原来的建筑风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文革”之后重建的。不过两个圆形抱石鼓的户对都是从明朝一直保存到现在,也只有它在那儿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荣华与岁月的沧桑……

上甘棠村

 



古村里现有四座古代门楼(原有十座),都是由族系里最德高望众的人修建的。眼前这门是古村的北槽门,这道门是古村的南槽门,跨过这道门我们走出了村落。古村依托前边谢沐河,身后翠屏山脉,再加上南北两个槽门,可谓是固若金汤。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右边是比路高出尺余或几寸的住宅基,左边则是半人高的防洪墙。这防洪墙是青石垒就,临河有一丈多高,尺多宽,一个垛口连一个垛口,整整齐齐有一里多长。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甘棠村民居基本上保存着较完整的徽派建筑风格,眼前就出现了一栋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有着高大的风火墙面,严整的纵深布局、高耸的马头墙和精美的门庐装饰。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关心柴米油盐,关心粮食和蔬菜!多想也可以牵牵牛,牧牧羊,谁不想浮生偷得半日闲,来这般桃源闲云野鹤的数着时光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


分享到: